加深對膠帶剝離力測試的理解
加深對膠帶剝離力測試的理解
膠帶的剝離力測試,這是一個非常基礎的測試,做膠帶,用膠帶都會涉及到,在以前的工作中,我經常碰到因為膠帶的測試方法差異導致的一些糾紛,今天就聊一下膠帶的剝離力測試。
測試標準
首先,通用的測試,一般按照行業標準或者國家標準。最常用的是ASTM標準,美國實驗和材料協會制定的標準,當然也有用法國的FIANT,全球不干膠標簽制造商協會標準,日本的JIS日本工業協會標準,包括中國的GB等等,基本上都是差不多。
膠帶剝離力測試用的是ASTM D3330和GB2792標準,測試標準里面規定的條件,基本就是一個影響測試結果的條件。那我們看看有哪些影響因素。
這是一個膠帶剝離的示意圖。首先拉力機測得的膠帶剝離的值是由三部分力組成,膠粘劑和底材的結合力,膠粘劑本身形變的力及內部吸收的力,背材形變的力。
剝離角度:
不同的剝離角度,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,至少背材和膠帶彎曲程度不一樣導致的力是不一樣,所以結果也不一樣。另外,上圖看到了膠粘劑拉絲,微觀上180度情況下的拉絲和90度的情況下是不一樣的,所以力是不一樣的。不能簡單說那種角度下拉力最大。我們常用的就是180度。
背材:
通常使用25um或者50um的PET作為普通雙面膠的背材,0.5mm的鋁箔做為泡棉膠的背材,不同的材料,在測試時彎曲產生的應力不一樣,也會導致數據的差異,通常厚一點的背材,測試的數據會大一點點,這個應該很好理解。
膠厚:
通常膠越厚,測試的數據也偏大一點,因為膠厚了,形變吸收的能量大,而且厚的膠浸潤表面的時間快,更容易取得高的剝離力。
剝離速度:
這個也很好理解,物體速度越快,力就越大,速度太快的話,實際設備上測試下來,可能數據穩定也不穩定。一般規定的是300mm每分鐘,有些離型膜測試可能會用多種測試速度,模擬實際生產中作業員的撕膜速度。
制樣寬度:
通常會裁切標準的25mm寬,200mm長的樣條作為一個測試標準,也有使用10mm寬的。寬度越寬,數據越大,這個很好理解,需要指出的時候,在膠帶測試中經常會發生的一個叫to bond的異常現象,就是膠帶本身的內聚不夠,膠和基材或者背材分離了,這樣的剝離數據可以剔除,但是這個現象必須記錄下來。
再看這個經典的膠帶粘接過程示意圖。我們可以叫這個過程為浸潤。剛開始,膠和表面接觸的不多,力偏小,而隨著時間推移,充分接觸以后,力會上升很多,一般這個時間是72小時。
基材:
常用的基材有不銹鋼,PC或PMMA板,玻璃等。不同材料表面的粗糙度不一樣,表面能不同,以及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不一樣,那么膠浸潤的效果也不同,即使是同樣使用不銹鋼板,如果不同的粗糙度,測試結果也不一樣,所以標準的測試鋼板是按國標要求粗糙度的。
放置時間:
放置時間,英文叫Dwell time,貼合制樣后放置的時間不一樣,膠帶浸潤的效果有不一樣,通常規定20分鐘或者30分鐘為初始的粘結力,國標最新要求是貼完直接測試,完善一點的話,就是再測試一個放置3天后的粘性數據。時間放置變長,粘性也會升高,直到達到一個穩定值。
表面清潔:
這個很好理解,基材表面如果有臟污粉塵或者油污等,減少了膠和基材的接觸面積了,那么粘性就降低了。所以測試前都要用IPA異丙醇之類的做清潔。
制樣橡膠滾輪:
制樣的時候,用的滾輪有手動和電動之分,有條件的話,最好用電動的,這樣使每次制樣的重復性好一點,而手動的話,用力的程度不一樣,導致浸潤的效果不一樣,得到的數據也有差異,壓力越大,得到的數據也越大。滾輪一般使用2kg重的,橡膠使用shoreA80的硬度,滾的次數有來回2次或3次,依據不同的標準。同時,制樣要讓貼合的區域貼合完美,不能有氣泡,氣泡的話,膠和基材接觸面積少了,剝離力也會小。
溫濕度:
在不同的溫濕度下,膠的軟硬等以及水汽對表面的影響,會導致測試數據的差異,通常情況,溫度偏高,膠更軟一點,浸潤的效果好,理論上測試的數據會偏高,而濕氣太重,水會影響膠的性能,所以實驗室都是需要控制溫濕度,一般是環境溫度是22-24攝氏度,相對濕度45-55%。
讀數記錄:S
在測試中數據的記錄和讀取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,在測試方面,至少要重復3個數據以上,同時要講的是,在拉力機的設置里面,需要選擇平均值,而不是最高值,可以及時記錄數據的設備,如記錄這個力變化的國產,我們應該設置取稍后端一段時間內比較平穩的那個平均數值。
如果膠帶剝離力出現異常,建議先初步檢查一下以上這些因素,如果都沒有異常,就可以叫膠帶的供應商一起研究問題了。
最后附上一個某手機品牌對膠帶的測試條件,供你參考。